【52监测网讯】智能预警系统成为重点工程“防汛哨兵”播报文章
技术人员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布置基坑监测点位。(资料图) 城市副中心在建工程数量多、施工体量大,防汛工作事关重大。今年汛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上应用的科技力量成为了最强“辅助”,为工程筑起一道坚固的智慧防汛大堤。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地下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由站房核心区、接驳区和咽喉区3部分构成。在近日的一场降雨过后,该项目01标段中铁建设集团指挥部的监管人员仔细观察电脑的智能监控显示器,监测降雨后基坑的相关安全数据。“汛期期间,紧邻京哈铁路线的深大基坑边坡的沉降、位移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项目的施工安全。”中铁建设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总工程师瞿天亮介绍,以往,大雨过后工作人员会到现场巡视、监测,但人工数据采集往往不及时,存在误差。为此,项目部专门开发了针对深大基坑边坡的远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第一时间就能收到预警提醒。远期还可同时实现气象与水位、视频同时监测的目标,实时监测水位高度、风速、风向等情况。当水位将要漫过危险位置或者风速过大时,便自动向管理人员远程预警,达到提前预警的效果。 记者注意到,监测雨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156”智慧建造系统的其中一项功能,该系统以“1个平台、5大终端、6智融合、全业务综合应用”为核心框架,围绕设计和施工,拥有“智能进度、智能劳务、智能物料、智能场区、智能监控、智能调度”六大智能场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和统一应用,让工程建造中的人、机器、资源、环境实时连通,实现现场进度、安全、质量、资源和环境等数据共享,让工程建设更智慧、更省心。 瞿天亮表示,该系统解决了监测点长期被占压、破坏造成数据采集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实现了在手机端和PC端随时采集、提取监测数据,掌握深大基坑实时动态变化规律,这些数据也为后期的同类工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除了“技防”,“人防”也必不可少。由于项目属于超深超大基坑,雨水的冲刷和浸泡对基坑、材料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为了避免给工程造成损失,项目部按极端暴雨天气核算的降雨量配备排水设施,修复基坑外围挡水墙,排查周边雨水管线,配备了充足的防汛物资,做好内水迅速外排、外水不入的准备工作。同时,项目部进行了全员演练,确保在汛情来临时有序开展防汛工作。 记者 刘薇 唐建/摄 (文章源自北京通州官方发布,本文由北京通州官方发布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所有,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