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东科技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创新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了“安全锁”。 ...
原标题:新技术助力隧道支护设计施工,山科大团队为地铁建设加“安全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雅洁 通讯员 张瑜 10个多月、20余名师生、272个监测传感器、60余次科研进展汇报……山东科技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创新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了“安全锁”。 参与地铁建设10个多月 “长期深入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现场,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日前,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给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在青岛地铁6号线的工作寄来了一封表扬信 地铁的安全建设需要大量的现场监测、试验和计算工作,这也是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成员们最基本的工作。10个多月、20余名师生、272个监测传感器、60余次科研进展汇报……该团队的成员们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创新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使地铁隧道支护设计更科学、施工更安全,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了“安全锁”。 地铁隧道里一待就待到凌晨 为了紧随施工环节埋设监测传感器并获得最及时的初始数据,这支团队常常在施工中的地铁隧道里待到凌晨,在实验室连轴转进行模型试验和大体量数值计算,长时间待在工程一线对接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虽然经常累到一沾枕头就能睡着,但是醒来依然干劲十足。”团队成员们说。 对传统地铁隧道设计理念的“破”与“立”便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关。据了解,传统的地铁隧道支护设计趋于保守,虽然材料耗费多,但是却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时会干扰施工,影响进度。发现问题后,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青岛地铁6号线项目负责人李为腾副院长便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尝试采用主动支护理念来提升功效。这种理念强调及时主动给隧道岩体施加较大的支护力,改善围岩受力状态,从而提升围岩自承能力。 团队虽年轻但项目成果“遍地开花” 据了解,这支于2019年正式建立、平均年龄三十岁出头的团队,虽然年轻但是经验匪浅:黄岛地下石油储备库、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1号线、13号线二期、青岛第二海底隧道、济南地铁4号线、广西浦清高速等众多项目现场,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王崇革认为年轻团队能快速发展、项目成果“遍地开花”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传承老一辈学者的实干精神,扎根一线做工程;二是成员们勇于拼搏不畏难,敢为人先勇创新;三是团队背后有强大的动力支撑。 未来,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始终将目光瞄准复杂环境条件下工程建设的重大科技难题,继续传承实干精神,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重大基础工程建设、探索地下空间创新应用方面展现了青年力量,彰显出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科的底蕴和影响力。 (文章源自齐鲁壹点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齐鲁壹点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所有,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